近日,药学院吴春勇、中药学院张峻颖团队在学科顶尖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了题为Photoactivated Nanowires as in situ Transmembrane Electron Tunnels for Dual-Model Monitoring of Intracellular Biomarkers的最新研究成果。吴春勇教授和张峻颖副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李颖为本文第一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该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近年来,原位追踪细胞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电化学传感与荧光检测技术,但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受限于高昂的显微操纵设备或高特异性的荧光探针。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改性多壁碳纳米管的纳米线跨膜电子隧道技术,为实现细胞内生物标志物的原位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策略。研究团队论证了NADH作为遗传毒性成分筛查标志物的可行性,并以此作为研究示范进行了概念验证。实验发现,功能化纳米线可通过胞吞作用自发地半嵌入细胞,在此基础上,耦合光电化学传感与电化学发光技术,成功实现了细胞内电化学信号与光学信号的双模检测。这一策略不仅为细胞内分子动态监测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还为潜在遗传毒性成分的筛查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学支持。
该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吴春勇专家工作站、“双一流”建设以及中国药科大学全球合作伙伴计划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4c06279
示意图
(供稿单位:药学院,撰写人:刘华)